立春之日有那些习俗

立春之日有那些习俗

立春之日有哪些习俗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之意;春,古称“岁之始”“岁之元”“岁之华”,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是春季的开始。春回大地、春满人间、春色满园……在古人心中,立春岁之阳气生,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古代先民对春天非常重视,常把立春视为春天的开始和一年的开始,也常把一年之计在于春挂嘴边。

立春的习俗丰富多彩,其中包括:

打春牛

打春牛,是中国古代一种传统习俗,是春天“劝耕”的象征。春牛是用泥土塑造而成,再由县官用柳鞭打碎,一路碎土撒来,代表着正式拉开春耕序幕。打春牛习俗的由来,据说与一个被冤枉的张三有关。

在《清嘉录》中引《萍洲可谈》记载:“立春前一日,太守先至东郊。至日质明,设案先禁行人,两旁列旗鼓二面,击鼓三通,执役者各持彩杖一枝(命曰芒杖),击鼓之后,开栅门出太守舆从人,至厅堂,设鼓自拜,或侧卧鼓旁胡言自语——或成两句诗者——或成联语者——然后拜鼓下神——及拜土地——名曰祭芒——或用纸马、鸡豚、五谷祭者——拜毕,人散。”这段记载说的便是立春前一日和立春当日,“府县官吏”们需要做的“仪式感”。

在《岁时广记》中引《岁时杂记》记载:“立春前五日,都城人皆不得夜出……自衙门六日前后即迎土牛、置于大棚彩棚下,几以千计……预告报到,贵家则买迎于家而祭之(来由如此),且以火燎于牛角上……络绎而下入于贵家(意思是:依次下坡回到达官贵人家)。其速不及十步(意思是:牛行进的速度很慢),言欲其生百谷而夜种之也。”这段记载所描绘的则是宋代都城杭州在立春前一日和前五日,“官方”“举办”的“迎春”“祭芒”“打春牛”等活动。

只是不知为何这种“官方仪式”后来普及到了民间并为百姓接纳。随着春风春雨的转换笔锋一转写道:“唐时以立春岁之阴晴占气候。上位已验,亦事之可骇者。”

这一段说的是一个唐代趣闻:在唐玄宗的时候,有一种说法称立春当日的阴晴可以预测这一年的吉凶祸福。如果立春当日天气晴朗的话预示着吉祥如意;如果立春当日天气阴暗的话预示着有灾难降临。

在宋代的时候仍然沿袭着这样的风俗。《岁时广记》中引《岁时杂记》记载:“立春日……或有覆巢毁诸像者罪谪有差……自京至远郊方(完了)事也。”这里说的是在宋代时甚至皇家要举办类似的祭祀活动时不能随意破坏了神像。

在明清时期,“打春牛”的习俗已经广为流传了。在《酌中志》中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进春牛图……立春日(皇帝)遣王公大臣等至先农坛祀神(行二跪六叩礼),进耕藉以祭奠牲俱往还各(礼部)如仪。”

这里的记载比较详细一些:在立春的前一日顺天府进献“春牛图”上面画着耕牛、芒神和农夫耕作的形象。另外还有一张图是“鞭春牛图”上面画着一位官员手持鞭子鞭打耕牛让耕牛快快耕作。到了立春当日顺天府率领众多官员去先农坛祭祀神灵然后皇帝率领众官员行二跪六叩礼进献牺牲等。在皇帝祭祀完毕之后还要进行一系列的活动比如说鞭打春牛等。

咬春

明刘若愚《酌中志》:“立春吃水萝卜谓咬春。”咬春成为富有民间特色的岁时风俗。在明清时期从京城的糕点铺到乡村的十字街头,常有制售“油渣儿”“唐饼儿”的摊贩,“糖拌供”传说是供佛的供品,由于它取材于价格低廉的萝卜,也就成为一种节令食品而流传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娱乐,请勿盲目轻信迷信。文章版权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精彩内容稍后呈现..
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