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是农历的几月?

立春是农历的几月?

立春在农历中的地位与意义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又名正月节、岁节、改岁、岁旦等。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现行是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定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于每年公历2月3-5日交节。干支纪元,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在传统观念中,立春有吉祥的涵义。

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在自然界,立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时至立春,在我国的北回归线(黄赤交角)及其以南一带,可明显感觉到早春的气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立春”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入春天的前奏,万物尚未复苏,还处于万物闭藏的冬天。

节气和节日不同,并非对立统一关系。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一般不作为节日庆祝。但传统观念中“春节”即岁首,由上古时代的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而人们也将10天干和12地支相互组合,用于记录年、月、日、时。并将每个月的“立春”时刻都作为这个月的开始。

一、立春时间

传统以干支纪年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在传统观念中,立春具有吉祥的涵义。

二、立春的预示

立春预示着什么?立春不仅是一个节气。“立”是“开始”之意;而“春”在传统文化中则代表着温暖、成长就冬去春来这意思来说,“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

三、古代历史上的立春

早在3000年前的周朝,就有观测二十四节气的记载了。《周礼》中说:“正月之节,日行一周天;一岁分四时;三百六十日;四时分八节;三百六十日一周;八节分为一岁。”这讲的就是一年的八个时节划分及其与一年的四时划分的关系。

四、古代的节气历法

古代是以农耕为主的社会,人们需要靠天吃饭所以勤劳的人们都会很注重天文节气。从最早的《周髀算经》到明末的《历象志》,历代都有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记载。但是二十四节气的记载最早还是始于《历象志》,是战国时期成书的《历象志》中的四时八节二十八宿以及附注说明。《历象志》中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记载只有寥寥数语:“凡二十四气配木七十二侯,每候五日。”可见《历象志》对二十四节气的重视程度不高。从汉武帝时期开始有了二十四节气的正式记载,《历象志》成书于西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年至前87年),当时采用的是《古六历》,即黄帝时历法。

五、古代的二十四节气名称及顺序

古代是以四时来划分一年的四季即“四时八节”,如《管子》中说:“凡一年之务有四时。何谓?往古知��勤奋夫力生百谷必按时播种。”春季包括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四个节气;夏季包括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四个节气;秋季包括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四个节气;冬季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四个节气. 《礼记》中将四季也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其顺序依次是:“冬至之日又70日是小寒食。”依次为:“又十五日寒食”,“又十五日冬至”。“又十五日大寒小寒”、“又十五日小寒”。这样一来冬至后的15天就刚好是24个节气的第五个节气。“冬至后十五日为大寒然后以次而为雨水惊蛰雨水后十五日室无霜故取前十五日为小寒食。”这样二十四节气的第七个节气就是雨水.而到了“雨水后十五日又为大寒大寒后十五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娱乐,请勿盲目轻信迷信。文章版权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推荐









精彩内容稍后呈现..
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