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祭祖的来由

冬至祭祖的来由

冬至祭祖的来由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冬至又称“冬节”、“贺节”、“长至”、“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一个传统的祭祀节日,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祭祀祖先的民俗活动。这个节日与我国的传统历法和二十四节气有关,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冬至祭祖的传统在我国的江浙沪地区广为流传,这要从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说起。

据传,冬至源于上古的“岁首”习俗。早在春秋时代,先人就根据天象、物候变化和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把一年分为四季,从立春开始到立夏的六个节气为一岁。当春立木、夏养长、秋收冬藏之后,便进入坐守、祭祀的议程。冬至祭祖的仪式在周代时已有记载,《诗经·小雅·甫田》中写到:“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伊里,祭之四方。”这表明古人冬至祭天与地,且以牺牲品献祭。

而冬至祭祖的礼仪在周代时已有固定的模式,《后汉书》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这说明祭祖的重要性与普遍性。汉代后,“建子之月”(立冬之月)逐渐固定为冬至日,《后汉书》中写到:“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冬至祭祖的礼仪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发展。

唐代时,冬至祭祖之俗已十分盛行。《唐大诏令集》卷39云:“载言是日五更,内官先班行宫,具仪式卤簿及公卿以下的车马及鼓吹伞盖、旗幡导从仪仗状闻于集。”由此可见唐代冬至祭祖的规模之大、仪仗之壮观。

宋代冬至祭祖活动更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东京梦华录》记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放假),庆贺往来,一如年节。”这表明宋代百姓对冬至这个节日非常重视,尤其在祭祖方面更是重视。

元代时,《析津志》中记载:“冬至节前自十一月三日为始,百官皆具词以类进。自拜表称贺。都城以鼓炮为节。”可见元代对冬至的重视程度之高。

明清时期,冬至祭祖的礼仪已趋于完善和盛大。《明宫史》写道:“十一月冬至。是日大祭神及百神于南郊。及接老祖宗回殿。”由此可见明代宫廷在冬至这天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并把宗庙供奉祖先称为“接老祖宗回殿”。

冬至祭祖的习俗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是对祖先的敬仰和纪念,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娱乐,请勿盲目轻信迷信。文章版权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精彩内容稍后呈现..
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