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小人?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

【本期文章导读】

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君子和小人有什么区别

真君子和假小人

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

所谓君子,自然是指光明磊落之人,也许在生活中你得罪过他。但是他绝对不会偷偷的报复你,只会正面和你争锋,而小人就不一样了。也许会令你防不胜防。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 索拉拉拉拉 [来自广西]
    2022-11-24 23:00

    何为君子?对“君子”一词的具体说明,始于孔子。孔子对于君子的论述,不仅限于“君子”一词,“士”“仁者”“贤者”“大人”“成人”“圣人”等,都与“君子”相关。如果将这些论述都包括进来,《论语》一书,所论最多的,无疑是关于君子的论述。

    “君子”是孔子的人格理想。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人并非天生就是君子,要成为君子,必须加强修养。修养不仅包括内在精神的修养,还包括文、艺的培养。孔子讲君子,主要是从道德品质上立论的。君子由原来意义上的有位之人,演变为孔子心目中的具有理想人格之人。虽然孔子也讲圣人,但是在孔子看来,圣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在孔子看来,君子的反面,即是小人。《论语》中君子、小人对举者甚多。孔子将君子、小人对举,是为了通过对照,彰显君子的品质。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社会秩序处于混乱状态。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各家各派都在寻求医治社会弊病的良方。道家以无为而治为救世之方,墨家以兼爱非攻为平乱之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认为,要维护社会秩序,必须恢复周王朝所建立的一整套礼仪规范,亦即“复礼”。如何“复礼”?孔子感到,单纯采取强制性的手段,已经不能凑效。因为当时诸侯割据,周天子的威仪已经丧失。于是孔子创造性地以“仁”释“礼”,认为“礼”本是根源于人的仁爱之心,不过是人的仁爱之心的外在表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没有“仁”,当然不会有什么“礼”,要复兴“礼”,当从“仁”字入手。如果说,“礼”是孔子思想的出发点,那么,“仁”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如何行仁?孔子认为,行仁由己。“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行仁是内于己而发于外的,是一种自觉的无任何外在强迫或利益驱动的行为。就个体而言,如果一个人能够在无外在强迫、无利益驱动下,自觉自愿地实行“仁”,那么,这样一个人,就是所谓的君子。就此而言,“仁”是靠君子来落实的。孔子的仁论是要靠君子论来实现的,仁论必然要指向君子论。

    孔子曾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君子有四不:

    第一,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论语》说:「君子道人以言,而禁 以行.故言则虑其所终,行则稽其所敝.则民慎于言而谨于行.」所以一 个君子说话必定有其道理,他们会要求自己谨言慎行,凡事讲求合乎礼仪,不随便,每当有所行动,必定有其用意,此即所谓不妄动,动必有道;

    第二,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谣言止于智者,因此,君子常是非礼 勿言,守口如瓶,不说空话,不讲不实在的话.但在该说的时候也必定会 说,因为应说而不说,有失于人;不应说而说,则是失言.要做个君子,必须能不失人也不失言.君子所言,都是有意义的话,慈悲的话,正义的 话.所以君子不徒用语言,说话必定有理;

    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古有名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贞妇爱色,纳之以礼.」君子相当爱惜自己的名誉,对于欲望有所节制,不会贪取妄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会以苟且心态妄想获利,更不会落井 下石,谋求私人利益,豪取强夺.一个君子假如有所求,一定是为了国家,为了社会,为了正义,必定是为民求利,代众生而求;

    第四,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如果是一个君子,他的一言一行,都 不会随便,凡事他都会经过再三的考虑:这个行为会伤害到他人吗?这件事情会对别人不利吗?想清楚了,他才会有所行动.所以君子的行为必定合乎正道,另外,佛教说一个修行人,其言行必须合乎「八正道」,所谓八正道,就是要讲真实的语言,要起正直的念头,要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修正直的行…….做人处事,如果能以八正道为原则,也不会有差错。

    在孔子看来,君子的反面,即是小人。《论语》中君子、小人对举者甚多。孔子将君子、小人对举,是为了通过对照,彰显君子的品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孔安国注曰:“忠信为周,阿党为比”。[1]也可以说,君子能够坚持原则,而小人则结党营私。“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而不同,是对于某个人的意见,既有赞成,也有反对;同而不和,则是一味赞同,没有主见,因人而取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做事,以义为准则,只问此事当做不当做;小人做事,则以利为准则,总是计较做此事对自己有多大的好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君子胸怀坦荡,没有自己的私利;小人做事,则以私利为准则,所以总是患得患失。“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君子总是善于帮助他人,看到他人成功,君子总是感到高兴;小人则嫉贤妒能,唯恐他人超过自己,唯恐他人过上好日子。“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君子在自己的志向不能得到实现时,仍然能够固守自己的志向;小人一旦身处困境,则有可能胡作非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君子做事,依靠自己的能力,如果不成功,也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小人做事,总是依赖他人,如果不成功,也总是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

    精神追求

    君子担道行义,以张扬仁义为己任。孔子曰:“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何谓义?孔子没有明言。《中庸》曰:“义者,宜也。”董仲舒曰:“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春秋繁露·仁义法》)韩愈曰:“行而宜之之为义”。(《原道》)义所考究的是行为本身的正当性,是不计后果的正义性,是当下意义的无条件的“应当”,所以要“见义勇为”。孔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君子的精神追求就是行仁行义。“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 君子做事的基本价值尺度就是义,就是只问行为本身正当与否。

    孔子不否认人有追求正当利益的权利,但孔子强调人对于利益的追求一定要符合正当性的要求。“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不可求”之事,也就是不义之举。“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违背义的事情,即使再有利也不应当做。“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追求富与贵,无可非议,但不能因为追求富贵而伤害仁义。所以,“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君子的精神追求是担道行义,在孔子看来,“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子贡问孔子:“伯夷、叔齐何人也?”孔子曰:“古之贤人也。”又问:“怨乎?”对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论语·述而》)君子无所怨,君子应当把维护自己的精神追求,当成最高的追求,甚至可以为此而不惜牺牲一切。一个人,如果能够真正懂得这个道理,那么,也可以做到死而无憾了。“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君子之德

    君子追求的目标是仁义。追求仁义,需要知,亦需要勇。孔子将仁、知、勇当作君子之德。孔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中庸》曰:“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何谓知? 樊迟问知,孔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论语·颜渊》)知是明白事理,是知晓他人。明白事理、知晓他人也是智慧的表现,所以,知也就是智。孔子对子路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知就说知,不知就说不知,这也是智慧的表现。现实之中,每个人可能都会被人误解,不因他人的误解而郁闷、惆怅,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不要担心自己被人所误解,所要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他人、误解他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君子首先应当是一个仁者,君子需要知,也需要智,但君子作为一个仁者与作为一个智者,还是有差异的。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朱熹注曰:“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动静以体言,乐寿以效言也。动而不括故乐,静而有常故寿。”[2]

    君子以行仁义为事业,也需要勇。“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是义,是事业的正当性。“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无义而有勇可能作乱,也可能成为强盗。

    君子还要做到中庸。孔子很强调中庸,在孔子看来,“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中庸》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是不偏不倚,是无过无不及,是一种恰到好处的适中。程颢、程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3]过与不及都不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孔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孔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中庸》借孔子之言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中庸是恰到好处。如何做到恰到好处?并没有一定的法则,而是需要当事人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给予灵活运用。这就涉及到所谓的“权”。孔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权”是根据当时具体情况,通过权衡而采取的一种最优化的、适中的措施。因为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灵活运用,所以,“权”最为难得,与“权”相关的中庸,也最为难得。《中庸》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不可能”,并非不可能做到中庸,而是要做到中庸,实在很难。但正是因为难,才显得更为可贵。

    君子之乐

    子贡曾经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贫而乐”,并非君子必定贫,也非贫本身有什么可乐,而是身处贫困而不改其乐。孔子自喻:“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孔子称赞颜渊:“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孔子“乐在其中”,颜渊“不改其乐”,孔、颜所乐者何也?非以贫为乐,而是虽贫也不改变志向,虽贫还能保持快乐,而是为自己虽处贫、处穷、处逆,然却不改志向而乐,而是提倡在居穷、处逆之时,仍须具有一种精神,仍然应当保持快乐的精神状态。身处贫困而不怨,身处逆境而不改,这本身就是值得高兴的事。

    君子修养

    在儒家看来,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是一个完人,只有当一个人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并且切实做到为其所当为、行其所当行的时候,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就是所谓的成人。孔子自述其人生道路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君子不是天生而成的,要成为君子,当然需要人格修养。“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出色的表现,就力求向他看齐;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不好的表现,就反省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思想或行为,从而告诫自己不应当再发生类似的事,这是一种基本的修养方法,所以孔子又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君子以为仁行义为己任,而为仁行义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为仁由己”,(《论语·颜渊》)“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为仁行义不需要他人命令,甚至也不需要他人鼓励。在孔子看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知仅仅是知,好才会有兴趣,才会自觉追求,而乐之者则以这种追求为满足、为快乐。然而,现实生活中,真正以仁为快乐的人并不多见。“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子罕》)怎样才能使人们以行仁为快乐,像好色那样好德呢?孔子发现与礼经常混而难分的诗、乐等艺术,具有陶冶人的性情,使人乐于为仁的作用。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包咸注曰:“兴,起也,言修身当先学诗。礼者,所以立身,乐所以成性。” [7]要成为一个仁人君子,首先应当学诗。

    成为仁人君子,固然应以仁为根本,但是作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只有内在的品德还不够,还须有外在的文采。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孔子于志道、据德、依仁之外,还要人们“游于艺”,亦即泛历各种艺事。此艺虽然也具有内在品德的因素,但无疑更是一种外在的修饰。孔子以六艺授徒,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乐非常明显地注重于培养人的外在文采。

    为什么要注重外在的文采?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质,实也,指人的内在品质;文,饰也,指人的外在文采。有质无文则土头土脑,有文无质则华而不实。只有文质兼备,内外双修,才称得上君子。在诸弟子中,孔子最赏识颜渊,但孔子并不认为颜渊就是理想的君子。只是赞叹颜渊的好学和不二过,感叹:“贤哉回也!”在孔子看来,理想的君子应当具备多种因素和品质。子路问成人,孔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理想的君子应当有知、有廉、有勇、有艺、有乐。其中艺与乐明显地偏重于人的外在文饰。由于质毕竟是根本。孔子强调,首先要注重内在精神的修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以学诗为开始,立足于人伦规范。人伦规范当然还是最为重要的,这是做人的根本,所以,六艺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礼。“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然而个体修养的真正实现、个体人格的真正完成,却不是礼,不是人伦规范,而是乐。君子“立于礼”而“成于乐”。“成”即是完成、成就、成全。“成于乐”,意味着人格的最后完成、最终完善,是依靠乐、依靠艺术来实现的。

    理解了孔子的“成于乐”,才能理解孔子何以会发出“吾与点也”的感叹。孔子请子路、曾点、冉求、公西华各言其志。子路、冉求、公西华所言均局限于事功,唯曾点所言,突破事功而上升到精神境界的高度:“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浴乎沂”、“咏而归”,并非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也非普通人所不可为,然而,能为此者,体现出一种人格精神,这是一种突破事功之后的人格精神,也是一种人格修养的境界,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完善、完美的精神境界。

    现代价值

    儒家思想中确实包含某些束缚人性的因素,这种因素,主要表现在“礼”的层面。礼是一种外在的规范,作为一种外在的规范,礼对人有约束作用,但这种约束作用,却是十分必要的,否则,社会秩序将无法维护和维持。孔子不否定礼,相反,孔子对于礼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孔子思想的出发点就是“复礼”,就是恢复周代所确立的一系列礼仪法度。确立礼仪法度也可以有别的路向,比如实行严刑峻法,这是法家的立场,也是法家的基本主张。在韩非看来,用人不得为非的具体方法,就是严明的法纪和残酷的手段。

    由“礼”而引出“仁”。表面看来,“仁”是服务于“礼”的,但“仁”却是“礼”的基础,所以,“仁”比“礼”更为根本。由“仁”而引出“艺”与“乐”。“艺”与“乐”应当为“仁”服务,甚至也应当为“礼”服务。后世儒家所倡导的“文以载道”,即是这种主张。但“艺”与“乐”并非只是为“仁”服务的,并非只具有工具的意义,它也具有完善人格的作用,甚至是人格完善的重要标志。

    儒家学说的基本用意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就社会方面而言,是要为社会生活确立一种规范,以保障正常的社会秩序;就个人方面而言,是要为个人确立一种安身立命的观念,以获得身心性命的寄托。“仁”与“礼”的结合,为保证社会正常秩序奠定了基础,“仁”与“艺”、与“乐”的结合,给个体生命带来了乐趣,也为个体精神家园的确立提供了可能。孔子的思想并不只是解决当下的社会问题,孔子思想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它为某一时代问题提出了某种具体的方略,而在于它为社会的长治久安提供了一种对策。只有将“礼”与“仁”结合起来,才能维护社会正常的秩序;只有将“仁”与“艺”、与“乐”结合起来,才能为个体精神家园确立一种安顿。只有社会秩序与个体精神的安顿均得到比较好的解决,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孔子思想具有这样一种理论价值,这一理论价值,直至现在还是很有意义的。

    孔子君子论强调人的行为应当是发自于内心的自觉的行为。这种理论对于人格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但因此却忽视了“养”。“教”是教人以知识与技能,使人懂得外在的行为规范;“养”则是培养人的内在精神,使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规范对人而言总是外在的,人们遵守行为规范不是出于内在的自觉,而是出于外在的强迫。因为如果违背这些规范,必然会受到应有的惩罚。但是,这种做法只能导致孔子所称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的结果。人们可以遵守这些规范,但如果没有羞耻之心,没有“养”,人们就会千方百计逃避法律的制裁,精心寻找法律与规范的空白与漏洞。

    现代法律社会的管理的任务,就是如何来管理“小人”。人们都知道法律不是万能的,防止与惩罚并不能从根本上制止犯罪,但人们仍然只能乞求于法律。因为除了法律之外,仍然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应当检讨我们的法律制度、教育制度,而不应当把人只当做“小人”,应当真正把人当做人,应当懂得尊重人,应当更重视和强调“养”而不是“教”,应当更强调内在精神的培养,更强调人格的自我完善,应当将人当成君子,应当采取办法使更多的人成为君子。如此,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如此,才能实现社会的真正和谐。现代社会需要新型的君子,现代社会呼吁新型君子的诞生。就此而言,孔子的君子论其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意思是: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这句话是讲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随时守住中道,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庸,是因为小人无所顾忌,肆无忌惮。程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意思是,“中”即为不偏不倚,“庸”即为不可更改。

中庸之道看似深奥,但其实质在于执中而处,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是否符合中庸之道,关键在于度的把握。过分与不及都是不符合中庸之道的,中庸要求恰到好处,即如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的大美人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儒家经常从不同方面来区分君子和小人,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这句话正是从有德无德的角度来区分君子和小人的。

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有小人之心,而无所忌惮也。”君子能做到中庸,是因为他有高尚的道德,处事沉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小人违反中庸之道,是因为小人无德,以自我为中心,为所欲为,肆无忌惮,不受约束。

时刻适中和无论何时都无所顾忌肆无忌惮可以用来区别做到与做不到中庸,能否做到中庸又是有德和无德的区别,而有无道德又可以区分君子小人。这句话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判断君子小人的标准。

  • 奎虚书藏 [来自天津]
    2022-11-24 22:39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这句话是讲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随时守住中道,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庸,是因为小人无所顾忌,肆无忌惮。

  • 彦之舞 [来自北京]
    2022-11-24 11:45

    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随时守住中道,无过与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道,是因为小人不明此理,无所顾忌无所不为。

  • 时间流过的味道 [来自河北]
    2022-11-24 00:46

    请问提问者,你的第三句是不是少了一个字?应该为“小人之反中庸也”全句意思是:君子之所以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是因为他的言行时时刻刻适中。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它们无所忌惮,肆无忌惮。”

君子和小人有什么区别

小人是一种人格有缺陷的人,一种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毫无公德可言的人。一种不识抬举不知好歹的人。如果他们还能被称为人,那也是被我们称为“贱人”的人。

之所以说小人不识抬举不知好歹,是因为你为他们所做的一切他们都会认为是理所应当的,在他们的字典里没有“知恩图报”这个词,只有无止境的索取。

之所以说小人是贱人,是因为不能对他们太好,给他们一点露水他们就要泛滥,给他们个篮子他们不知道要下个什么蛋。你每天骂他,他会对你俯首帖耳洋洋得意,给他一点好脸色他就会翻天。

小人的类型:

1.溜须拍马,阿权附贵

2.两面三刀,人前一套,人后一套

3.挑拨离间,打击异己

4.鬼话连篇,花言巧语,能言善骗

5.胡搅蛮缠,无理取胜

6.趾高气扬,颐指气使

小人的特点:

其一,小人见不得美好。

小人也能发现美好,有时甚至发现得比别人还敏锐,但不可能对美好投以由衷的虔诚。他们总是眯缝着眼睛打量美好事物,只要一有可能就忍不住要去扰乱.

其二,小人见不得权力。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小人的注意力总会拐弯抹角地绕向权力的天平,在旁人看来根本绕不通的地方,他们也能飞檐走壁绕进去。他们表面上是历尽艰险为当权者着想,实际上只想着当权者手上的权力,他们对权力本身并不迷醉,只迷醉权力背后自己有可能得到的利益。因此,乍一看他们是在投靠谁、背叛谁、效忠谁、出卖谁,其实他们压根儿就没有人的概念,只有实际私利.小人之小,就小在人品人格上,小在一个人字上.

其三,小人不怕麻烦。

怕麻烦做不了小人,小人就在麻烦中找事。小人知道越麻烦越容易把事情搞混,只要自己不怕麻烦,总有怕麻烦的人。

其四,小人办事效率高。

小人急于事功又不讲规范,有明明暗暗的障眼法掩盖着,办起事来几乎遇不到阻力,能象游蛇般灵活地把事情迅速搞定。他们善于领会当权者能以启齿的隐忧和私欲,把一切化解在顷刻之间,所以在当权者眼里,他们的效率更是双倍的。有当权者支撑,他们的效率就更高了。

其五,小人不会放过被伤害者。

小人在本质上是胆小的,他们的行动方式使他们不必害怕具体操作上的失败,但却不能不害怕报复。设想中的报复者当然是被他们伤害的人,于是他们的使命注定是要连续不断地伤害被伤害者。你如果被小人伤害了一次,那么等着吧,第二、第三次更大的伤害在等着你,因为不这样

做小人缺少安全感。小人不会怜悯,不会忏悔,只会害怕,但越害怕越凶狠,一条道走到底。

其六,小人需要博取同情。

明火执仗的强盗、不眨眼的侩子手是恶人而不是小人,小人没有这股胆气,许要掩饰和躲藏。他们反复向别人解释,自己是天底下受损实最大的人,自己是弱者,弱得不能再弱了,似乎生就是被别人欺侮的料。在他们企图囫囵吞食别人产权、名誉乃至身家性命的时候,他们甚至

会让低沉的喉音、含泪的双眼、颤抖的脸颊、欲说还休的语调一起上阵,逻辑说不园通时便哽哽咽咽地糊弄过去,你还能不同情?

其七,小人必须用谣言制造气氛。

小人要借权力者之手或起哄者之口来卫护自己,必须绘声绘色地谎报“敌情”。

其八,小人最终控制不了局势。

小人精明而缺少远见,因此他们在制造一个个具体的恶果时并没有想到这些恶果最终组接起来将会酿发出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当他们不断挑唆权势和舆情的初期,似乎一切顺着他们的意志在发展,而当权势和舆情终于勃然而起挥洒暴力的时候,连他们也不能不瞠目结舌、骑虎难下了。小人没有大将风度,完全控制不了局面。

小人喜欢搬弄是非、挑拨离间。而且他们无一不是喜欢窥探他人隐私的专家。他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几乎都会采取挑拨的策略,小人的最大愿望是:全天下的人都相互指责、互相怀疑,惟独他能掌控全局、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所以,搬弄是非、挑拨离间是小人最常用的战术。再有,出卖、背叛也是小人的惯技之一,当你与小人促膝长谈时候,你的肺腑之言,在小人眼里就是把柄,而你的隐私就是小人出卖你的资本。所以,在小人面前,最好三缄其口,否则,就要承受有一天你的肺腑之言及隐私被加工后曝光于天下!

小人往往是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因为我们太宽容,因为我们太善良,因为我们太相信爱心何以融化黑暗了。坦荡荡的君子往往被常戚戚的小人所伤害,这样的例子还不够多吗?

也许您不屑以恶制恶,但舍此您还有其他办法吗?佛光普照难度无缘之人。也许您说 宁惹君子不犯小人,但您能保证小人不犯您吗?

我们能够保证自己不做小人,但我们能保证小人不做小人吗?

因此,既然知道谁是小人,就决不能手软,要经常敲打他,不能给他泛滥、下蛋的机会。

这个世界小人无处不在,无孔不入,而大凡君子因为是君子,所以常让小人欺负。

怎样对付小人?

唯一能克小人的方法就是用比其更小人的小人的方法还治其身。

这不是教人学坏,因为君子,大凡都谦谦有礼,而谦谦有礼是对付不了小人的!

当小人欺负到头上的时候千万不要抱着“不与其一般见识或忍让着”的做法,知道小人为什么被叫做小人吗?他们是不会知道惭愧的,你的忍让只会让他更加变本加厉的欺负你,所以你要做的就是比他更绝!

小人不是对你进行人身攻击吗?千万不要与其对骂,因为君子是骂不过小人的,因为小人是什么尖酸、克薄、恶毒的话都骂得出口,你如果接招与其论,那么小人只会越来劲,此时你要做的就是“肚里撑船”,拿出来晒,让人看清其丑恶嘴脸小人德性,让人看白、看透、看清其嘴脸其丑恶人品,这样便是其最大的失败,然后你再下手调查找出其生活中的弱处,拈住其死穴、七寸,整死他。小人最怕的就是比其更恶的小人方法或者恶人,小人胆子其实很小的。与小人斗,鼓起勇气,不怕,人生很多时候就是搏弈!就是在搏弈中前进!

你做君子,起码应该具备小人的能力,要比小人还小人.这个社会好人难做。你单纯的做好人,老实人,就会被欺负。你想做好人,做老实人。就要比他们更不老实,这样他的花样在你眼中就都是透明的了。就如同警察抓坏人。他们就要比坏人更坏才行。否则怎么斗的过罪犯?

所谓先小人而后君子大体也是相同的。你的思路很对.不是要你先去做小人。而是你必须具备他们的能力。就如同。一个开锁匠他最了解做一款什么样的锁最能防盗一样。不知道我的解释你懂了没。

话再说回来。这个社会有君子吗?真假小人,伪君子而已吧。所谓的君子是你看到了他真诚、好的一面。都是人,。谁又没有点龌龊和肮脏的思想呢?能够控制和抑制,做到只去想而不去做。就是君子了。君子也不是神仙。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要理解一下这两者的深层意思。

有时候君子也有小人行为,也需要用点小人行为。

  • 华新南郡 [来自甘肃]
    2022-11-24 20:09

    1、小人与君子的真正区别在于儒家思想的对两者的定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出自于《论语·述而》。其含义(真正区别)为

    (1)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

    (2)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

    2、小人通常指儒家定义的“君子”的反义词,古语亦有多种涵义。但当下定义中普遍认定儒家对小人的定义,指像小孩子那样说翻脸就翻脸,说变脸就变脸,出自孔子“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说。

    现如今,在中国社会生活中专指喜欢明争暗斗,做搬弄是非、挑拨离间、隔岸观火、落井下石之类坏事的人,与“贵人”一词相背;在绘画、it领域是指绘制出的人型。

    3、君子,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君子”观念在中国各家中,儒家尤其孔子对之极为重视。虽然,在人格塑造的理想中,儒家有圣人、贤人;道家有真人、至人、神人,究其境界均似高于君子,然而圣贤究竟不世出,真人、至人、神人尤其高远而不易攀及,世间完人总是不多,因而一较普遍的、较易至的、较完美的人格典型——君子,也就特别值得注意与追求。“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易经》《诗经》《尚书》广泛使用。《周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尚书·虞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 嘿诗 [来自山东]
    2022-11-24 00:50

    小人无义。

真君子和假小人

  • 匿名用户 [来自山东]
    2022-11-25 00:55

    做出的事不是自己心里所想,表面做得很正直的是为君子。反之心中怎么想就怎么做,可能并不一定会被认同,但我觉得他比君子更真。做君子守的规矩太多能称为君子者万中无一。

  • 匿名用户 [来自江苏]
    2022-11-24 10:58

    古人云: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假小人就是假君子

  • 匿名用户 [来自贵州]
    2022-11-24 09:56

    已经有人回答了 但是世道小人的胜 因为小人 会看穿人心和君子一样 所以小人一般任何取悦人心来谋划自己目的

点击展开↓

好了,关于什么叫小人问题,今天就讲到这里,希望以上的内容能对大家的问题有所帮助。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娱乐,请勿盲目轻信迷信。文章版权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推荐









精彩内容稍后呈现..
回首页 >>